农业保险更好地服务“三农”,提高农业保险深度与农业保险密度,需要持续“扩面、增品、提标”。
政策指南张炜
据中国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规模达1219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4.90%。由此,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超过责任保险,成为财险公司第三大险种。
农业保险是有效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是惠农促共富的重要举措,对保障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供给和农民收益,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呈现快速增长,2019年、2020年、2021年分别为672亿元、815亿元、976亿元,其间增速明显超过同期财产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增长。农业保险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从2012年的0.9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4.7万亿元,近10年年均增长率为20.2%。
中国银保监会2022年10月披露的数据还显示,我国农业保险承保主要农作物面积达到21亿亩,约占全国播种面积的84%,承保农作物品种超过210种,基本覆盖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糖料、油料、生猪等主要大宗农产品,为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保障。
推动农业保险发展的政策在不断完善。2022年出台的《农业保险承保理赔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农业保险承保理赔管理,加强农业保险监管,切实保障投保农户权益,还顺应农业保险最新发展趋势,增加了线上化、科技赋能、信息安全等有关条款。2023年1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印发《农业保险产品开发指引》,是保险业首次从行业自律层面制定农业保险领域的产品开发指导性文件,覆盖农业保险产品开发全过程,可为产品开发提供较为详细的指导。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业保险市场,但做大农业保险“蛋糕”,持续推动提升保险业服务“三农”能力的任务依然艰巨。2019年9月,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等4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农业保险持续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总体发展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补贴有效率、产业有保障、农民得实惠、机构可持续的多赢格局。
农业保险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而我国针对农业保险发展的财政保费补贴无法做到覆盖全部的农业生产。由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中华联合保险集团、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编制的《中国农业风险管理发展报告2022》指出,农业保险扩面不够和特色农产品保险覆盖率低,粮食产品保险地方配套压力大,农业保险应收保费问题突出,农业保险经营成本高,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尚未建立。
农业保险更好地服务“三农”,提高农业保险深度与农业保险密度,需要持续“扩面、增品、提标”。从基层的呼声来看,期盼适度扩大中央财政保费补贴险种范围,将规模大、特色强的地方农产品纳入补贴范围,提高保险普惠程度。
从相关省份的做法来看,“扩面”方面,在主要险种保持较高覆盖率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品种、优化保险方案、实施以奖代补政策等措施,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率。“增品”方面,在原有的中央财政补贴主要作物农业保险的基础上,扩大保险品种,各级财政给予较高比例的保费补贴。“提标”方面,在不增加农户负担的基础上,提高保障水平。例如,南方有的省将水稻种植保险的保额由原来的每亩400元提高到每亩500元,费率保持3%不变。同时,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在相关险种保费不变的基础上,提高保额,让农户实实在在受惠。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中西部省份是农业大省,但地方财政难以匹配农业保险的补贴资金,导致农业保险业务规模受限。做大农业保险“蛋糕”,要解决好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财政补贴政策可适当对中西部地区有所倾斜。此外,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不仅仅要提高保险覆盖面,还要推进保险产品创新和服务能力建设,不断延伸农业保险服务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