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后的惠州,阳光依然温暖和煦。在稔平半岛的马铃薯现代农业产业园,大面积连片马铃薯种苗捅破地膜茁壮生长;在惠城横沥,田间的梅菜即将舒张开巨大的叶片,农人趁着好天气为菜地浇水。忙碌的农田大地,冬日劳作“交响曲”持续奏响。
在克服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作为传统农业大市的惠州,全市农业生产依然保持较快增长,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强劲韧性。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惠州农林牧渔业产值306.82亿元,同比增长8.4%,“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供给充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当前,惠州扎实做好粮食安全保障各项工作,稳住农业基本盘,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品牌化发展,吸引涉农资本落户投资,推动乡村振兴走在粤港澳大湾区前列,勇创振兴发展新局面。
南方日报记者 乌天宇
守好耕地“命根子”
上半年2.84万亩荒地复耕复种
趁着天气晴好,在铁涌镇油麻地村旁的一片马铃薯田中,张叔正抓紧时间对自家的田块进行补种。前段时间的阴雨天气,使不少薯苗被雨水浸泡生病,好在当地农业部门及时发布通知,指导农民开展补救措施,才保下这季冬种“金蛋蛋”。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事关社会稳定、国计民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惠州地区,全年气候温暖湿润,农作物可以一年三熟,不仅让马铃薯、番薯等粮食作物在冬季有了发挥空间,也使农民致富增收,更为粮食安全增加了一层“保险”。
目前,随着晚造水稻收割完成,惠州农田已全面进入冬种环节。数据显示,今年惠州全市已累计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76.03万亩,其中春收粮食面积22.27万亩,夏收粮食面积70.87万亩,秋收粮食面积82.89万亩;计划冬种面积力争达91万亩,其中粮食面积达23.38万亩。
守好耕地“命根子”,粮食安全底气足。今年以来,惠州坚决防止“非粮化”“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种植用途,实施农村违法乱占耕地建房整治攻坚行动,并着力推动一系列守好耕地红线硬举措的落地见效。上半年,惠州有效推动2.84万亩撂荒实现耕地复耕复种。
农科技术好帮手,撂荒土地变良田。盐碱地种植海水稻、黄豆机械化耕种、镇企合作推动量荒地复种……针对耕作条件差、复垦成本高、土地产出低等撂荒地,惠州农业农村部门通过各类技术改造手段,分类施策引进推广一批优新品种,多措并举开展撂荒地复耕复垦示范试种,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注入强劲科技动能,并取得良好成效。
政策奖补添动力,农民种粮有保障。为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惠州严格落实各类农业政策补贴放发,并针对复耕的撂荒地由地市财政给予300元每亩补贴,兑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和涉农保险政策,对水稻、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实行农户不出一分钱100%纳入保险范围,各县(区)结合本地实际相继出台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此外,惠州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等,完善耕地基础设施,让农业种植便捷高效。根据计划,到2025年,惠州将建成135万亩以上高标准农田,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实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水保肥等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进一步确保农田灌溉能力、提高地力水平。
擦亮特色“金招牌”
以品牌化推动农业产业振兴
“惠州岩茶单季亩产鲜叶可达420公斤,现有企业所生产的岩茶总共年产量达30吨,销售半径逐渐向北方扩展,岩茶产业在惠州呈现迅猛发展势头。”日前,在惠州岩茶协会成立大会上,惠州市岩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严炳鹏表示。
岩岩有茶,非岩不茶。岩茶原产地是武夷山的丹霞地貌山区,属于乌龙茶中的名茶,被誉为“茶中贵族”。惠州岩茶始于12年前岩茶南迁种植。得益于惠东白盆珠、多祝等地的丹霞地貌,岩茶在惠州的试种表现很好。
如今,惠州岩茶产业已培育出市级龙头企业2家、县级龙头企业1家、申办sc生产许可认证企业2家、省级知名商标一家、获得国家级奖项2项,建立鬼岩山、仙圣丹霞、莲花丹霞、岭南岩茶、白盆珠等多个商标品牌。
这是惠州品牌农业快速发展的缩影。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走标准化、品牌化发展道路,是惠州迈向农业强市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惠州依托良好的区位、生态和资源优势,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抓手,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带动战略,打造区域公共特色品牌,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自2003年以来,惠州市财政设立了农产品名牌专项经费,对获得“粤字号”农业知名品牌(广东省名牌)的企业奖励15万元,对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企业分别奖励10万元、5万元和3万元,为农产品品牌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撑。
当前,惠州正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为载体,壮大惠州梅菜、惠东马铃薯、龙门年桔、龙门大米、福田菜心、镇隆荔枝等区域特色农产品,助力“水中鲤”丝苗米、“鹏昌”鲜鸡蛋、“东坡荔”荔枝等企业经营专用品牌,使品牌农业成为惠州“地域名片”和致富增收的“金字招牌”。
树品牌就是强质量,就是提高农产品综合竞争力。惠州农业“十四五”规划提出,通过推进农产品标准制订、产品认证和品牌打造以及农产品展销,构建农产品品牌体系,计划到2025年,新增“粤字号”农业知名品牌50个以上,“二品一标”认证产品40个以上。
“着力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升质量安全水平,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提供有力的品质保障。”惠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惠州将建立健全以合格证为核心内容的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管理衔接机制,强化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产地开具、市场查验记录等全程追溯管理等措施。
培育振兴“增长极”
涉农投资为乡村发展注入活水
11月24日,2022年惠州(深圳)乡村振兴项目招商对接会在深圳举办。此次对接会上,惠州共推出农业农村投资合作项目50宗、总额424.41亿元,其中22宗、投资总额161.58亿元项目实现签约,涉及农产品加工、流通、科研、农文旅融合发展等领域。
值得关注的是,在此次惠州乡村振兴领域投资合作中,投资方来自深圳的有37宗,金额344.93亿元,占总金额81.27%,农业领域的深惠合作成为新亮点。
这是惠州提出“实施深度融深融湾行动”的生动写照,也是惠州乡村振兴领域的大胆尝试。当前,惠州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向外界释放出“抓招商、抓项目、抓投资”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强烈信号。
2020年11月,位于博罗县泰美镇的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项目动工,总投资约50亿元,计划通过5年时间,建成大湾区规模最大、品类最全、功能最优、联农最广的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
今年6月,总投资达170亿元的大百汇现代渔业产业集群项目正式签约落户惠州,根据计划,项目规划在惠州建设总面积约12万亩的陆海联动现代渔业产业集群,包括陆基养殖、海洋牧场及渔业二、三产业配套融合项目。该项目从洽谈到签约仅历时2个月,打造了湾区速度的惠州样本,项目完全建成并达产运行后,预计年产值近500亿元。
近年来,作为拥有广袤腹地的粤港澳大湾区节点城市的惠州,大力推动涉农领域的项目签约落户,大量涉农资本注入乡土一线,有效加速了惠州传统农业向现代化、一二三产融合等方面转型升级进程,更为乡村环境和面貌改造注入了活力,成为乡村振兴发展新的增长极。
政策优惠,宜商福地。当前,为进一步吸引深圳等地的企业、资本来惠投资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惠州计划推出18类乡村振兴优惠政策,着重从产业发展、用地保障、金融支农等方面激励扶持,每年安排不少于10%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乡村振兴,并对引进培育高新企业给予补贴,规模以上的每家最高补贴300万元,规模以下的每家最高补贴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