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育种的地位
在农业生产中,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实施“粮食安全”策略,主要是通过作物育种学科研究来实现的。通过作物的遗传改良,选育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农作物优良品种,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2002年的报告中指出,今后国际粮食总产量增长的20%可依靠面积的增加,而80%将依赖于单产水平的提高。单产提高的60%~80%将来源于良种的科技进步。
2. 什么是育种
育种是研究选育和繁育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3. 人工进化与自然进化的区别
生物的进化分为自然进化和人工进化。它们的动力取决于三个基本要素,即变异、遗传和选择。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作物育种学就是人工进化的科学。
4. 主要育种目标
人类主要育种目标 植物性状
5. 历史上育种学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6. 优良品种在发展作物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6.1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 中国粮食作物品种平均 6~7年更换1次,一般新品种可比老品种增产15%左右。
◆ 1949~1984年间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增加1倍多,估计30~40%可归功于育种。
◆ 美国d.n.达维克1977年在 3种密度条件下比较30~50年代双交种、60~70年代单交种的玉米产量,表明50年间增长了57~60%。
◆ 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从60年代起育成的一大批丰产、抗倒、适应性广、收获指数高的半矮秆春性小麦品种,对南亚、中东等地区的农业增产起了很大作用。
6.2 改进产品品质。
◆ 一些产量不低于原有推广种而蛋白质含量提高1~2%的冬小麦品种已在美国推广。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也育成了带o2高赖氨酸基因和硬质胚乳的玉米改良群体。
◆ 在油料作物方面,近50年内苏联通过轮回选择,已将向日葵含油量从30%提高到50%左右。加拿大则在油菜低芥酸和低硫葡萄糖苷育种方面取得成功。
6.3 保证稳产性和产品品质,增加抗性。
◆ 抗寒或早熟育种已使作物分布逐渐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扩展。
◆ 1950年以前,中国西藏主要农区在海拔3200米以上不种冬小麦。50年代引入冬性较强的“肥麦”以后,已很快发展成为春、冬麦兼种的地区。
◆ 超早熟大豆品种的育成,使黑龙江北部高于10℃的年活动积温1800℃以上的地区可种植大豆。耐旱作物和耐旱品种的选育,则为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稳步增长作出了贡献。
6.4 扩大高产作物种植面积,提高生产效率。
◆ 选育株矮秆壮、穗层整齐、成熟一致、不易落粒的谷类作物品种可大大提高机械化收获的效率。
◆ 如矮秆高粱品种的育成,使小麦联合收割机可兼收高粱,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美国高粱生产的发展
◆ 糖用甜菜昂贵而费力的间苗劳动,则因单胚品种的育成而大为节省。
综上所述,更低的成本,更高的产出是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优良品种是解决农业生产对农作物产量、品质、抗性及规模化要求的最有效途径。而育种是改良作物的遗传特性,获得优良品种的根本方法,对发展农业生产和人类生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让我们共同期待育种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为农业生产持续提供优良新品种!同时,也请各位葵农关注同辉种业新品种研发项目的进展,支持我们为用户提供更多用种选择的信念。
创新——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