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的生长和发育,遵循一定的生物学规律,但同样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从外部形态看,一棵完整的栽培种花生植株包括:种子、根、茎(主茎和分枝)、叶、花、果针、荚果等部分。目前,国内从栽培研究角度出发,一般将花生一生分为种子发芽出苗期、幼苗期、开花下针期、结荚期和饱果成熟期5个基本生育时期。
一、种子的形态特征
1.形态特征。
花生种子通称花生仁或花生米,着生在荚果的腹缝线上。成熟的种子一般子叶端钝圆或较平,胚端较突出,形状可分为椭圆形、三角形、桃圆形、圆锥形和圆柱形5种。品种间种子形态差异较大,基本上受荚果形状制约,同时与栽培条件亦有一定关系。如普通型品种种子多为椭圆形、较大而长,珍珠豆型品种多为桃型、较小而短。品种间种子大小差异很大,主要取决于品种遗传,自然条件和栽培措施对其亦有相当影响。通常以饱满种子的百仁重表示种子大小,大体可分为大粒种、中粒种、小粒种3种。百仁重在80克以上为大粒种,50~80克为中粒种,在50克以下为小粒种。而以每千克籽仁粒数表示批量收获花生产品种子的实际大小,是产量构成因素之一,与种子成熟度和栽培条件密切相关。适宜的环境和良好的栽培条件有利于荚果充实饱满。成熟度好的种子所含养分多,播种出苗后长势强、苗子壮。未成熟的种子含油少,而糖和游离脂肪酸含量相对较高,播种后吸水力强,发芽较快,但由于含养分少,未必早出苗,发芽率往往较低、苗势较弱。在两室荚果中,通常前室种子(通称先豆)较后室种子(通称基豆)发育晚,重量轻。
2.组成结构。
花生种子由种皮、胚两部分组成。胚又分为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4部分,而胚乳在种子发育的中途败育,偶在胚芽上方可见一薄膜状胚乳遗迹。种子近尖端部分种皮表面有一个白痕为种脐。种皮由珠被发育而来,分3层:外表皮具有色素;中间层为若干层薄壁细胞(成熟时挤扁);内表皮成熟时因品种不同呈白色或金黄色。有些品种外表皮易裂开,呈白色裂纹,影响外观,易染黄曲霉菌,为外贸所禁忌。种皮出现裂纹与种皮结构有关,与生育后期土壤干、湿变化等环境条件亦有一定关系。花生种皮的颜色(以晒干新剥壳的成熟种子为准)大体有白、粉红、褐、紫、紫黑、黑红、红白相间色和紫白相间色等,以粉红色品种最多。种皮颜色受环境和栽培条件影响甚小,可作为区分花生品种的特征之一。种皮主要对种子起保护作用,防止微生物的侵染和重金属毒害等。近年来研究认为,在花生荚果诸多抗黄曲霉素污染性状中,种皮结构最为可靠。种皮表面蜡质匀而厚、细胞排列紧密、透性低、种脐小的品种(系),抗黄曲霉素污染性能较强。
胚的各部分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子叶两片,特别肥厚,呈乳白色,有光泽,富含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重量占种子重的90%以上。子叶能为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器官分化与形成提供营养。子叶大小及出苗后完整与否对幼苗长势强弱和未来产量有重要关系,因此选用一级大粒健全种子,是培育花生壮苗和取得高产的基础。胚芽白色,由1个主芽和2个子叶节侧芽组成,主芽发育成主茎,子叶节侧芽发育成第1对侧枝。成熟种子内,主芽上已可见2片幼小真叶和3个真叶原基;两个侧芽上各具鳞叶1~2片及1片幼小真叶,并有2~3片叶原基,在鳞叶叶腋内已有1~2个二次芽原基。胚根突出于两片子叶之外,呈短喙状,将来发育成主根。胚根和子叶节之间为下胚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