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在厦门,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美丽图景正在逐渐从规划变成现实。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落实“顶层设计”,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因地制宜提出切合厦门实际的乡村振兴实施方向,对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建设现代化美丽乡村,创新乡村治理模式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推动厦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从今天起,本报将开设“乡村振兴在行动”专栏,围绕项目建设、产业提升、农村改革、粮食安全、绿色发展、科技兴农、农民增收等主题,记者将深入岛外的田间地头,走进农村,走近农民,用镜头和文字带您领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带动和影响下,厦门农业的新发展、农村的新面貌、农民的新生活。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农历秋分,厦门迎来了收获的日子。岛外大地上,瓜果飘香,谷粒满仓。
这是农民们最为喜悦的季节。今年6月份,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秋分日设为“中国农民丰收节”。9月23日上午,伴随着博饼声声响,在同安区竹坝农场的“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厦门农民迎来了首个属于自己的节日。
“农民丰收节”的举办,是将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的又一体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40年前,我们通过农村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40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道路上,厦门绘就了这样的路线图——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突出都市农业、现代农村、新型农民的定位和特色,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今年2月份召开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也传递出了强烈的声音,要让厦门的农民生活得更好,要让厦门的农业发展得更强,要让厦门的农村建设得更美。归根结底,要让厦门千千万万的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今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岛外大地上确实正在发生着一些变化,丰收节现场,农民的一张张笑脸或许就是最好的证明。
节日庆祝 丰收节成为提供展销服务的惠农平台
桂圆干、荔枝干、生态特菜、水果番茄、野鸭制品、巨型茶树菇……在同安区竹坝农场,新鲜生产的本地农产品在连成片的展台上一字排开。展台内外,一边是厦门农民热情高涨地向逛展群众介绍自家产品,另一边是感兴趣的消费者凑在一起仔细听讲。
“今年降水少得多,我们的产量比去年多了不少。”专门从事食用菌培育的翔安区莲塘宏路茶树菇专业合作社今年着实迎来了大丰收,“我们的茶树菇和别人家的肯定不一样,来试试看。”理事长林文化积极邀请逛展的市民游客试吃自家产品,信心十足溢于言表。在诸多围观群众面前,林文化掏出了两株新鲜茶树菇给大家作对比,一株是市面上常见的茶树菇,另一株则是视觉上比普通茶树菇大了四五倍的“巨无霸”,“这一棵,就有4两重。”林文化告诉记者,巨型茶树菇和小茶树菇其实是同一品种,但二者的“个头”之所以相差巨大,关键还是在于培育技术。最快在今年10月份,合作社申请的食用菌相关种植技术专利就将获得通过。
其实,林文化对于自家产品的底气最终还是来自于市场的肯定。“虽然茶树菇种一季可以采收10个月,但是这几年,我们的产品越来越不够卖,一到年底就脱销。”他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也接到了到西北地区组建茶树菇种植基地的提议。他认为,如果能借助其他种植基地把产能进一步做大,那么他的食用菌事业就更有盼头了,“我种了20多年的食用菌,我感到现在一切都越来越好了。”
这是一场以丰收为主题的节庆,由农民自编自演的鼓舞、拍胸舞、车鼓弄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文艺表演也在丰收节活动现场轮番上演,除了庆祝节日,厦门的农民群体也正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展示精神与风采。“庆丰收”固然是节庆的主题,但是,我市的农业主管部门却有着更深的思考——如何在庆祝之余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做一些事,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在筹办丰收节的过程中,所有参与部门展开了头脑风暴。
在丰收节主会场,市委农办主任吕参军告诉记者,农民载歌载舞共享丰收喜悦,这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事,对辛勤劳作的农民自身也是一种精神激励。而站在政府部门的角度,从进一步服务农民的立场出发,丰收节更应该是一个能够为农民无偿提供农皇冠直营现金网官方网的产品展示、展销服务的平台。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也应该借举办活动的时机多下基层,来到农民身边进行更多、更深层次的技术指导。
从农民的现场表现来看,主办方的用心良苦确实没有白费。记者注意到,许多合作社负责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厦门农民,无论是向市民游客介绍产品时,还是在媒体的镜头前做推介时,他们都说不出什么华丽的辞藻,极其朴实的话语中无不传递出了这样一种声音:农民们都很珍惜丰收节的展销机会,感谢这样的惠农平台。说到底,只有让更多人认识自己,才能让自家产品被更广阔的市场注意到,也让优质农产品有机会走出大山,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我是“农二代”,我们做农业的,当然希望我们的农产品不仅能卖出去,还能卖出好价钱。我种龙眼,也做龙眼加工,今年龙眼大丰收,市场竞争激烈,我们在丰收节上展销,首先是获得了一个与客商面对面对接的机会。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很优秀的宣传窗口——我和我的产品经过政府部门的选拔,能到这样比较高水准的平台来展示,这本身就能说明我家的产品质量过硬。我们迫切希望每年都有这样的节日,我们农民能够依靠政府进行展销,这就增加了产品销出去的机会。
对我们种植加工户而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政府这样关注、支持我们,我们就更有信心去尝试、去投入,去积极谋求转型升级。
朱金镭
好政策
带来丰产又丰收
今年,我们合作社的食用菌丰产,光是黑木耳加工的产值就有3000多万元,接下来我们还要去湖南开发一个万亩基地。我从事农业30多年,实话实说,我们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发展壮大,全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比如我也种龙眼,今年龙眼丰产,但收入却不一定会增加。政府出台了龙眼采收加工帮扶政策,我们就更有底气开展龙眼加工,原来一斤2元的鲜果,加工后的干果就能卖20元,是政府部门真正给我们农民带来了丰产又丰收。
我们农民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感受很深,这是实实在在地帮助产业发展,帮助农村提升。国家重视农业,我们就有信心去发展、去努力。
成绩单
农民增收
2017年,厦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达到20460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575元,同比增长8.3%,收入比全国目标提前三年实现翻番。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70元,增长8.6%。
千亿产业链
全市共策划生成乡村振兴项目1098个、项目总投资1214.68亿元,其中2018年在建及新建乡村振兴项目601个、项目总投资388.20亿元。2018年乡村振兴计划完成投资69.96亿元,截至8月底累计完成投资33.91亿元,开工率54.48%,完成投资率50.68%。基础设施项目与社会事业项目进展较快,分别完成了46.62%和53.55%的年度投资额。
现代
都市农业
2018年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项目总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的有32个,投资总额43.38亿元,目前开工24个。1月至7月,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480亿元,同比增长11.3%。44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94亿元,增长13.8%,在农民日报社发布的《2018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排行榜》中,厦门市占据7席,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1月至7月,全市接待乡村休闲旅游游客约351万人次,总收入4.65亿元,增长19.1%。
上半年累计进口台湾水果31112.1吨,同比增长21.1 %,货值5551.6万美元,同比增长27.4%。累计对台进口水产品9756万元,同比增长71.9%,累计对台出口水产品20408万元,同比增长66.8%。
农业
经营主体
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级龙头企业44家(国家级13家、省级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998家、家庭农场400家。1月至7月,全市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972名,新认定新型职业农民61名。
农村
环境改造
1月至7月完成34个自然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截污纳管,另启动55个;生成建设安全生态水系项目共81个253公里,在建或已完工项目共32个95公里;完成重点生态区位林分修复造林17950亩,占任务17800亩的100.8%。
基本
公共服务
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工程84个,策划储备项目57个,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完成农村自来水抄表到户1600多户,改造村镇路灯2000盏,完成市政燃气管线建设43.79公里。岛外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家镇卫生院,278家村卫生所,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分中心),全部完成标准化建设。全市278家村卫生所近900名乡村医生纳入镇卫生院管理范围,所有村卫生所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执行乡医基本药物制度补助政策。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集美区、同安区、翔安区、海沧区确权数据库已全部通过农业农村部初检。试点区(同安区)110个村(居)清产核资工作基本完成,其中有5个“村改居”已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有104个村(居)已拟订改革实施方案和成员身份认定方案,6个国有农场社区划分设立已获批复。
农村
基层治理
全市已完成村居党组织换届选举。市、区、街镇共选派895名干部挂点村居,派出工作指导组436个,实现工作指导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开展城乡社区结对共建工作的通知》,对城乡社区结对共建机制进行创新探索,获得民政部表扬,目前首批50对城乡社区已完成了签约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