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寿光遭遇洪灾牵动人心。据当地政府统计,目前全市总受灾人口达50多万,大棚受灾10.6万个,农作物受损面积3.5万公顷。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一场灾害让农民颗粒无收的情况并不少见。作为抗灾减灾、恢复生产的重要工具,农业保险当下发挥的作用如何?面临的现实需求又是怎样的呢?8月26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龙和央视财经评论员刘戈做客《央视财经评论》演播室,深度解析。
灾情严重 农业保险到底保多少?
郭金龙:农险保障范围 规模已有大幅提升
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郭金龙:这些年农业保险的品种、保障范围、规模,实际上都是不断提升和扩大的。从保障的品种来看,基本上主要的农产品都在保障范围之内,比如说小麦、玉米、大豆等等主要的农作物,养殖业的比如生猪、奶牛等等,这些品种都属于农业保险范围。
刘戈:政策性农业保险目前只能保基本
央视财经评论员 刘戈:政策性农业保险推出有10多年了,发展也很快。资料显示,玉米、小麦、水稻三大基本主粮大概覆盖了70%左右,应该说比较高。但是政策性农业保险有一个特点,就是作用于粮食和一些基本农作物,而且主要保的是成本。具体到寿光来说,因为这里已经是水平很高的现代化农业,拿蔬菜大棚为例,投资额一般都比较大,可能就不适用于兜底的保障,尤其是没有参与特定的商业保险项目,可能损失会比较大。
灾害频发 农业生产急需保险保障
郭金龙:作用体现在经济补偿和防灾减损
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郭金龙:保险本身就具有防灾减损的功能,其实农民投保了,很多时候保险公司可能比农户还着急,因为一旦损失真的发生了,保险公司的损失会更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会更多地帮助农户预警,或者想办法减少损失。
刘戈:农业保险没有补贴不好赚钱
央视财经评论员 刘戈:我曾经观察过一些地方的样本,比如四川的几个地级市,在投保农民遭灾后,理赔的额度都超过了农民缴纳的保费,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政府补贴,保险公司一定会赔的。实际上这也是世界性的难题,在其他国家,也只有农业集中度高的情况下,商业保险有利可图才会参与。凡是小农经济的国家,它的商业保险都很难发育。
农业保险 如何走出不温不火的境地?
郭金龙: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 产业转型是关键
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郭金龙:农业保险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客观上也需要整个农业产业的转型,未来要实现集约化发展。集约化本身就可以提高农业抗风险的能力,同时,更大的规模,更多的产出,意味着投保的必要性更高,可以提高农户投保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农业保险发展的水平和金融的效率。
刘戈:解决农业风险不能全靠农业保险
央视财经评论员 刘戈:一方面,很多现实需要的保险,确实超出了农业保险范围,而且农业保险人力资源投入相对很高,全国那么多农业保险理赔人员,上山下乡,也就跑出几百亿额度,如果到城市跑理财,绝对不止这个数,所以,国家层面该有的扶持要有。另一方面,目前的农业保险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比如更积极的财政引导,带动更多品类的保障;还有保险公司更多介入农业生产管理,去防灾减灾,这就是更有价值的保险。
郭金龙:政府部门 监管部门 保险机构 三方应更加积极主动作为 加强服务 提高保障
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郭金龙:政府部门、监管部门、保险机构,这几方更加需要主动作为,这也是农业保险重要的一个条件和基础。比如说,有很多不属于政策性保险保障范围的农作物,比如蔬菜,它更多的是经济作物,那地方政府就可以去支持这样一些特色农业保险的发展,根据地方实际情况,采取补贴或其他手段,来提供更多保障。这些方面的服务,政府、监管部门、保险机构完全可以更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