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传情,食物该是最能拉近人与人距离的产品。从2000多年前开始,万里丝路上的农贸产品交易绵延不绝。当丝绸、铁器、金器等西出国门,西瓜、葡萄、胡椒等果蔬种子也自西而来植根中国。如今,经过华夏文明不断改良的农业之“种”,正携手古丝路沿线国家,播撒共同富裕的希望。
“如果说古丝绸之路驮进国门的是果蔬种子,那么,现在我们不仅能输出种子,还能贡献现代农业栽植模式。”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常务副主任魏建锋表示,“在干旱半干旱农业技术领域,中国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
苹果可以说是陕西最有代表性的丝路贸易商品。中亚与陕西,一方是世界苹果的发源地之一,不仅气候适宜苹果生长,而且市场空间广阔;一方是中国苹果的产业大省,在新品栽培、果园管护、储存加工、运营模式等方面有着比肩世界的产业化水平。中亚与陕西的双向市场需求在果业这个甜蜜的富民产业上一拍即合,成就了新丝绸之路上农业国际合作的突破口。
6月23日,陕西省果业局组织苹果专家和“中哈苹果友谊园”的企业负责人,前往哈萨克斯坦实地考察。
政府推动的热情源自企业的主动参与。先后两次接待过中亚农业官员、专家来陕考察的陕西蒲城天子果蔬实业总经理贺曙龙表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公司产品进出口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加之“长安号”货运班列的常态化运营,有利于降低公司原料的进口成本。
已经去哈萨克斯坦考察过一趟的陕西白水宏达果业公司董事长董志敏,正筹划在哈建设一座50000吨的果品气调冷藏库,以配套当地苹果产业,“现代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核心是栽植模式,未来几年,若技术、人才和组织形式等资源统筹得当,沿丝路崛起一条‘苹果产业带’完全可期。”
众多企业对与丝路沿线国家开展农业合作跃跃欲试。
花卉、草业的合作也在加快推进之中。目前,双方又把合作的领域拓宽到了草业。邵革介绍说,目前我国饲草几乎依赖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进口,在中亚开辟出饲草种植资源是市场及战略的双重需求。同时,饲草种植对中亚当地国家零污染、还可保持水土,“饲草种植合作将是丝路农业合作中的‘绿色潜力股’。”
从苹果、猕猴桃到花卉、草、蜂蜜等,陕西的优质农产品已经成为踏上新丝路的“先锋”,输出的不仅是种子、产品,更多的是栽植技术、管理方式。用专家的话来说,农业无污染、固定投资低,容易“走出去”和“引进来”。农业合作对沿线地区和国家经济的融合及民生福祉,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把优势转化为市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天天都有人问我,项目啥时候开工?我想明天就开工!但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邵革道出了丝路经济带建设中部分“先行者”的心声。尽管合作前景广阔,但国内涉农企业,尤其是中小规模民营企业仍面临政策、机制和资金等方面的障碍,如贸易企业资质门槛等。西安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东新说,政府应该积极设计新的针对丝路经济带的外贸和投资政策,服务和保障丝路企业的经济活动,不能让企业被固有的政策条例拖后腿。
开展丝路农业国际合作,最为关键的还是人才和技术。7月3日至23日,由商务部主办的上合组织成员国农业经济管理研修班将在杨凌开班。邵革的吉尔吉斯斯坦合作方不久也将派人到杨凌参加培训。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外办副主任马静表示,凭借技术优势、科研优势、培训优势,杨凌已成为我国开展农业援外培训和国际农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今后还将发挥国际科技特派员作用,结合科技大篷车等专业活动,策划“农业科技丝路行”系列活动,把杨凌现代农业技术和科技成果推向丝路沿线。
值得重视的是,丝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中亚国家经济条件较为脆弱。西安市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程丽辉建议,加强丝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以点带面,可考虑先从基础设施较好、政策保障力较强的国家开始,从具体的项目开始,再逐步推开。目前,陕西省果业局正着手与哈萨克斯坦先期合作建设10个苹果产业示范园区,目的就在于先积累经验,再逐步推广。